智慧点心坊: 点亮和滋养心灵!

Wisdom Snack: Igniting & nourishing the soul!原创心灵驿站!

写作疗心:与天使谈心& Birthday Depression


小英按:写作疗心是智慧点心坊新开的栏目,里面的系列文章主要用于探索和交流如何使用书写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整合和梳理过往的生命经历、以及进行自我心理抚慰。

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会有一个天使会一直守在他/她的身边。每当遇到困惑的时候,只要这个人向天使求助,就会得到很好的安慰、鼓励和建议。

my angel这个传说让我很着迷,常常想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天使,那该多好呀!有一次看到一个女作家的文章,她说有段时间心情特别的灰色,那个时候,她把太阳当做父亲,月亮当做母亲,然后想象他们昼夜轮流守护和陪伴着自己,这个做法让她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受她的启发,我灵机一动,天马行空地想,假设我的守护天使就在我身边,那么当我碰到问题的时候,和她交流,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我决定带着好玩的心态,用自由书写的方式来试试,权当做想象力的练习。

心理学家欧文·雅隆 (Irvin Yalom) 观察到许多重症病人自发地对生命的看法有了重大改变,重新找回生命的控制权,开始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这份记录让《Happier幸福的方法》的作者Tal Ben-Shahar 很受启发,他认为很多100多岁人有的智慧,其实我们在50岁或是20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是否能意识到。

所以与守护天使交谈的练习,也可以看做其实是与有智慧的那部分自己的交谈。当你迷惘的时候,不妨撇开理性头脑的嘲笑,来玩玩这个有趣的游戏。也许通过交谈,你对自己的人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呢?

为了让这个游戏更好玩些,你还可以先想象一下自己的守护天使是什么样子。电影《薰衣草》中女主角的天使是金城武演的帅哥呢:) 当我想象的时候,第一个冒出来的是形象是上图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波妞的妈妈的形象。那也很符合小时候我爱画的一类既美丽又睿智的仙女形象。

以下是我所写的很多对话中的一些片段,讨论的是最近我的生日忧郁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小英:为什么我会有birthday depression,也就是在每年生日的前后感到非常的忧伤而焦虑?生日那天,我常觉得像是岁月在外面重重的敲门,而我却只想捂着耳朵躲起来装作没有听见。

天使:如果你仔细去体会这忧伤和焦虑底下的东西,你会发现这里有多重原因,了解这些会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内化了很多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于年龄和性别的信念。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年龄,怎样性别的人该做或者是完成那些事情。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社会时钟。当你没有觉察到的时候,它其实在你的潜意识中还是时刻在滴答作响着。媒体的舆论以及周围人的一些话,更可能会让这个“滴答”声变得更响。当一个人没有完成在某一特定年龄大家认为做的事情的时候,他/她就会有一种自己没有做好的焦虑心态。尤其是当你内心真心想做的事情与社会时钟所规定的事情在时间的安排上不一致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巨大的冲突。生日只是让平时潜伏的这种冲突凸显出来罢了。

小英:那么我该如何处理这种冲突呢?

天使:重新检视过去的关于年龄和性别的信念。还记得过早的认知承诺(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s, 简称PCC’s)吗?当我们第一次接触一些事物的时候,可能以为它们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没有对它们进行认真的考虑。殊不知,对这些事物的第一印象就此在我们脑中扎根下来了。我们往往根据之前的第一印象形成观点,而不会去反思第一印象的准确性。比如,女人在三十岁后真的就是老了么?你真的需要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么?三十岁后尝试新的东西真的只是一种任性?你可以找一些榜样来证明这些观点的错误。

小英:嗯,是呀。36岁之前还是糟糕的厨房菜鸟的美国厨神茱莉亚·查尔德(Julia Child); 35岁的时候,放弃读了6年人类学博士,从厨房的学徒做起做菜的台湾女子庄祖宜;40多岁才找到自己一生想从事的事业,至今87岁高龄还在到处演讲的Louise Hay;76岁开始画画的摩西奶奶, 她们都是我的榜样。

天使:还有就是留意自己非A即B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与社会时钟所规定的事情并不矛盾,是你自己预先把它们对立起来了,你完全可以找一些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

小英:对哦,好像是这样。以为是对立的,其实完全可以同时进行。甚至,当我转变看问题的视角后,还可以把一些社会时钟规定的事情转变为我喜欢做的事情。这么一想思路确实开阔不少。其实我一直就感觉到的这种存在性忧郁和焦虑,与我对死亡的恐惧也很有关系。

天使:我明白对于死亡你有过很多不舒服的回忆,也能理解以为什么你把这个问题打了个包裹,放在内心某个角落,期待自己内心的力量更强大的时候,再来打开解决,这样做也是某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但我要提醒你的是,虽然你打了包裹,但是对于死亡的恐惧还是在生活很多方面影响了你的决定,成为你不敢去做许多事情的看不见的障碍。现在是时候拿出勇气来面对的时候了,当你走到恐惧中,恐惧才会消失,逃避只会给它更多影响你的力量。你们的古人孔子怕怪力乱神,而选择不谈论这个问题,“不知生,焉知死”,这也导致在中国文化中,大家很忌讳谈论这方面的话题。但其实反过来,“不知死,焉知生”,也许更有道理些。对于死亡的认识,可以帮助人更能知道该如何好好地活着。你那位对“死亡”很有研究的好友的提醒非常在理而形象:“死亡的真相不真正搞清,那可是如刺哽在喉咙哦。”

小英:是呀,他提醒过我几次,都被我因为恐惧而避而不谈。这次我向他请教,他还给我列了张书单呢!我在慢慢看,希望明年的生日是真正的happy birthday。

天使:不要把它当做一个任务和目标,催促自己去完成任务,还不如把它当做一个有趣的探索。不妨让你的头脑放下之前很多的成见,带着开放、好奇的心,慢慢地去了解吧!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亲爱的朋友,欢迎你也用这个方法来玩玩,别忘了告诉我你的心得哦!

延伸阅读:

写作疗心:我手抚我心

————————————————————————————————————-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你邮件订阅,关注智慧点心坊的微博(新浪腾讯)和豆瓣,或是请小英吃饭

版权声明: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转载请注明以下信息
卢小英/文 来自智慧点心坊 (www.wisdomsnack.com)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snack.com/1674.html

  • david says:

    这么好的文章,咋没人点喜欢呢?

    2013 年 05 月 21 日 at 15:14
  • sally says:

    好,我也试试

    2013 年 05 月 22 日 at 10:33
  • 沈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says:

    想起了 苏轼 的一首词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诗人都有丰富的想象力,赋予永恒的事物以人格色彩,并与之互动。人也可以有两个自我

    2013 年 06 月 01 日 at 05:31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Protected by WP Anti Sp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