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疗愈自己—读 You Can Heal Your Life (上)
2. 没有那么多“应该”
“应该(should)”在Louise眼中是最具有破坏力的词,每次我们使用的时候,其实就在说自己错了。因为有一张长长的“应该”清单,所以我们经常批评和攻击自己。如果用“可以(could)”这个词来代替,就会多一份选择的权力。
书中的一个练习也很好玩。先写下5句以“我应该”开头的句子,然后每读一句,就问自己“为什么?”然后把这5句话的开头从“我应该”改成“如果我真得很想做的话,我可以”。有没有会感受到一种力量的转变?
3. 镜子练习
Louise认为,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或是周围的人看着我们的眼睛,对我们说的一些话,转变成了“我不够好”的信念。镜子练习可以有效地纠正这一点。
这个练习很简单,也很难。就是对着镜子里自己的眼睛,叫着自己的名字说:“我爱和接纳你原本的样子(I love and accept you exactly as you are)。”
她说很少有人能平静地做完这个练习。大多数人反应很大,有些哭,有些怒,有些挑剔自己的容貌,有些拒绝做,有个男人甚至抗拒到把镜子扔了。
我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先挑剔了一番自己的外貌“哇,你的脸怎么这么大!鼻子好塌!……”,然后莫名地哭了。不过现在每天早上,在洗完脸以后,我可以笑吟吟地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小英,我爱你!Have a good day!”
4. 头脑只是我们的工具
你的头脑(心智)是一个可以按照你想要方式随意使用的工具。
Your mind is a tool you can choose to use any way you wish.
我们是头脑的主人,不用受脑中那些消极思想的奴役。相反,可以训练自己的头脑采用那些对我们有益的想法。就像去吃自助餐,有些食物吃了会让身体不舒服,甚至生病,而有些食物却能为身体提供营养,有利健康;思想也一样,有些想法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受挫,有些想法却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Louise建议大家尽可能多的阅读和学习,了解头脑思维运作的规律。
5. 思想大扫除
我们住的房子需要定期清理打扫,抹去灰尘,丢掉垃圾。精神世界也需要定期的清理收拾。如果有些信念和想法限制了我们的成长,那么是到了该丢弃的时候了。否者我们就像每天吃发馊的饭菜,最终影响健康。Louise 提供了一个练习帮助我们识别这些限制性的信念:
拿出一张纸,好好回想一下所有父母曾数落过你的缺点和错误,然后把它们写下来。“哪些错误”是与金钱、身体、人际关系、天赋能力等相关的?
如此这般,写完父母说过的,可以再写老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说过的。写得时候注意自己身体的感受。正是这些信念内化到你头脑中,时不时地提醒你“我不够好”。
曾有个朋友说我普通话家乡口音好重,然后我就牢牢地记住了,认定自己是个普通话说不好的人。好友得知,感叹:“看来我们真得要注意自己对别人说过的话,因为可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下次当你出现一些限制性的信念时,问问自己:“真得是这样吗?这究竟是谁在说?”
当我们清理这些想法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暂时混乱,因为毕竟我们曾以为这些信念就是我们自己,但一段时间后效果会显现。就像清洗烧菜的锅,刷锅的时候,感觉一团乱,比洗之前还要脏,但是用清水冲洗后,锅子就会变得崭新。
6. 象小孩学走路那样学习
小孩子在刚学走路的时候,每有小小的进步,父母都会鼓励和夸奖:“宝宝真厉害,再来一次。”于是小孩又站起来,跌跌撞撞地向父母走去。
Louise提醒大家,我们学习一样新的事物的时候,就像小孩学刚学走路那样,会跌倒,会露出笨拙的样子。这时候我们也要对自己有耐心,不要求自己马上做得很好,不骂自己是个“笨蛋”和“失败者”,而是鼓励自己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新的事物很自然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所以没有失败,只有通往成功路上必经的练习过程。
7. 责怪他人是放弃自己的力量
责怪他人是使自己沉溺于问题当中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指责他人的时候,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Blame is one of the surest ways to stay in a problem. In blaming another, we give away our power.
当碰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怪天怪地,怪社会,怪父母,怪朋友。可是这一切责怪又有什么用呢?只会让我们觉得越来越愤怒和无力,把力量交到了这些外在的因素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Stephen Covey曾说过: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里,我们有力量可以选择我们的反应。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停止指责,把力量收回来,对于生活我们永远有其他的选择。
8. 了解父母的童年
在众多的埋怨中,我们最容易将矛头指向父母。就算父母多有不是,他们其实已经在自身所具备的理解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竭尽全力了。
尽可能了解一下父母的童年,尤其是十岁以前的情况,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已经无从得知,那么尽可能想象一下,怎样的童年会让他们成为那样的人。
之前介绍的“想象自己是个孩子”的练习也可以用到父母身上。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人,父母一直很疼爱我。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觉得妈妈和我肢体接触很少。长大后意识到了这一点,又不好意思再去粘着她。当我做这个练习的时候,眼睛湿润了,妈妈四岁就丧母了,我能想象小姑娘的她是多么缺少一种母性温柔的抚摸和接触,下次回家的时候,我要鼓足勇气去抱抱她。
9. 永远不会太迟
很多时候,当我们想做一些改变或是做一些新的尝试时,内心总会有一个声音说:“太迟了,还是省省吧。”这是因为我们带着僵化的角度和标签来看待生命,认为某些事情是某个年纪才能做的,事实并非如此。
Louise 40多岁才真正找到她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50多岁事业才真正展开来。因为她所提的观念在当时还太过激进,而她又不愿意自己的文字被删改,所以这本书是她58岁的时候自助出版的。当时的小出版社只有她和90多岁的母亲两人,现在Hay House是全球最大的心灵出版社。在后记中,她提到75岁开始练习瑜伽,76岁竟然去学跳舞。在刚学舞蹈的两个月,她常感到非常的尴尬、丢脸和羞愧(让我想到自己学拉丁舞的经历,也许我可以再尝试一下),后来就学会了。
我30岁后才开始对写作感兴趣,之前除了学术论文,很多年都没有写什么文章了。一开始觉得自己文笔幼稚,用词单一。现在写着写着,乐趣越来越多,和以前的比较起来,更为自然和顺达了。写作成为我表达自我和触摸生命纹理最重要的方式。
10. 拥抱你的独特性
大自然从来不重复它自己。自从有了地球,从来没有两朵相同的雪花,或是两滴相同的雨。每一朵雏菊都有别于其他的雏菊。我们的指纹不同,我们之间也是不同的。当我们接受这一点的时候,就没有竞争和比较。试图与他人一样会让我们的心灵萎缩。我们来到这个星球是为了表达我们是谁。
Nature never repeats itself.Since time began on this planet, there have never been two snowflakes alike or two raindrops the same. And every daisy is different from every other daisy. Our fingerprints are different, and we are different. We are meant to be different. When we can accept this, then there is not competition and no comparison. To try to be like another is to shrivel our soul. We have come to this planet to express who we are.
写得多美呀!我们会经常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暗暗觉得自己有些地方很怪异,使劲把自己的这些独特之处藏起来,然后和其他人去比较,多么可惜。美国作家、摄影师 Karen Walrond还特意写了一本很棒的书 The Beauty of Different ,来鼓励人们去欣赏和展示自己的独特性。
结束语
Louise 的教诲非常的简单而平实,这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可以不受自己文化和宗教的限制,从中受益。但仔细品味起来,却深具意义。重读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很多理念已经被当前的心理学所验证。
如果带着很多理性和批判来看这本书,会觉得它就像封面上的那颗彩虹心那么幼稚天真。书中每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肯定语(affirmation),很多理性的人会觉得这样每天读读念念,颇为可笑。可是我觉得对于很多陷在困顿中的人们,肯定语是一种不停地提醒,让他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提醒他们自身的力量以及人生的无限可能性,这何尝不是心理学上的“认知重建”呢?
每当我周围的人遭逢困顿,我总会推荐这本书给他们看。
相关资源
-
以下是本书的配套学习视频,大家可以感受一下Louise的亲切和优雅,我超爱她的声音。更多的可以参看这里,感谢网友yanhuihui的分享。
-
2007年,根据这本书的主要理念,拍成了同名电影,2008年我购买了这部电影,看了好几遍。
-
其他
网站:http://www.louisehay.com/
出版社:http://www.hayhouse.com/
电台:http://www.hayhouseradio.com/
版权声明:文章均为卢小英原创,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snack.com/983.html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says:
尽可能了解一下父母的童年,尤其是十岁以前的情况,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已经无从得知,那么尽可能想象一下,怎样的童年会让他们成为那样的人。—–我是该好好和妈妈 坐下来 谈谈 ,安抚她粗糙的双手,而不是一味的说我的观点 和 她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冲撞,她和爸爸是我最爱的和最爱我的人,但是有时候,过于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却深深地伤害了她们,然后就是冷战。。。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和不懂事 。。
小英的智慧点心坊 says:
了解父母小时候以及成长的背景,有助于我们使用不同的视野框架来看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这种情况下,容易对他们产生同理心,从心底里体谅和理解他们。这不同于中国传统一味用“孝顺”让孩子产生负疚感,进而对父母的一些不合理行为妥协,但其实心里很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