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心坊: 点亮和滋养心灵!

Wisdom Snack: Igniting & nourishing the soul!原创心灵驿站!

心理坑洞、渴求与爱

卢小英/文

同样是奋斗和努力,动机不同,其后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当一个人与真实的自己(本体)有联结的时候,努力是为了表达和实现自己的使命,让自己恰如其分的成为宇宙这匹绸缎中的一根线,感受到一种生命的丰富和圆满;当一个人与真实的自己某些品质失去联系的时候,努力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肯定和认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超个人心理学家阿玛斯(A.H. Almaas)所说的“坑洞理论”(the Theory of Holes)指的是第二种情况。他认为:

坑洞指的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从最根本上来看,我们真正丧失的其实是我们对本体的觉察。如果无法察觉到我们的本体,它就会停止显现,然后我们就会感到匮乏不足。因此,坑洞指的就是我们本体的某个部分不见了。这可能意味着某种本体的品质不见了,譬如爱、价值感、与人联结的能力、力量等等。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觉察到本体的某些部分,但并不意味它们从此消失了;它们从来不会消失踪影的,你只不过是和它们断了联系。……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

Continue reading

情绪宣泄未必有益

发泄愤怒

本文为【哈佛幸福课推荐书】—Authentic Happiness 读书笔记之一

经常可以在报纸和网上看到,一些学校心理机构有设立一个“宣泄室”,让人可以在里面踢打假人以发泄愤怒和压力。

这种方法的理论来源就是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情绪动力说 (hydraulics of emotion)。该学说认为情绪是一个系统内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不让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那么它会在别的地方冒出来,通常破坏力更大。

Continue reading

你是反刍者吗?

本文为【哈佛幸福课推荐书】—Learnd Optimism 读书笔记之三

反刍

什么是反刍?

有些动物,象牛、羊,会把吃下去的半消化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这种行为称为反刍(rumination)。人虽不似动物反刍食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在脑中反复琢磨一件令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或是场景,去分析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企图找到解决的反方法。比如,“为什么我这么不快乐”,“他说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形象地将这种强制性的分析也叫做反刍(rumination),又叫多虑(overthinking),反复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做反刍者。我觉得这有点象们中国人常说的“钻牛角尖”。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