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心坊: 点亮和滋养心灵!

Wisdom Snack: Igniting & nourishing the soul!原创心灵驿站!

【小英版哈佛幸福课笔记】自尊篇 Self-esteem Part 4

【无条件自尊 Unconditional self-esteem】

unconditional self-esteem

特点:一种存在的状态 (a state of being)

价值感:无条件(not contingent)
不取决于他人甚至自己的评价,有足够的自信不参与任何评价。

能力感:与他人互相依存 (interdependence with other people)
不与他人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只是处于一种存在的状态,与他人有一体感 (being one with other people)。

这种自尊很接近佛学所称的不执(non-attachment)。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的状态,或是 David Schnarch 所说的“分化(differentiated)”,即“想被了解,而不是被认可的层次 (at the level of being known rather than validated)”。

Tal以写书为例,描述了三个不同层次自尊的区别。依赖型自尊的人写书是为了外界的肯定和赞扬,他会和其他人所写得书比较;独立型自尊的人写了书会自己判别是好,还是需要改进,与过去比写作有没有进步;而无条件自尊的人写书,不在乎写得好坏,只是享受写作的过程,单纯为写完了一本书而高兴。如果是别人写得更好,也会很高兴。

注意点:有些人认为不在乎评价的人会变得冷漠 (indifferent), 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因为正是在乎其他人的评价让我们变得更好,更有道德,才能有效地抑制自私、不健康的行为。

Tal 对这点做了澄清,这些不执(non-attachment)的人,他们不再执着于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获得成就,没有嫉妒、仇恨的感受和不健康的竞争,对他人更富有慈悲心与同理心。如同我们看电影的时候,跟着里面的人物一起经历成功失败,悲欢离合,而不会嫉妒或是被里面的人物的成功吓到,那时候我们仿佛与他们是一体的。

【关于三层自尊的注意点】

(1) 这三个层面的自尊是一个渐成模型 (an epigenetic model)

Epigenetic这个词来自生物学,但是在心理学里的意义略有不同, 是指:
为了达到第二阶段,你必须先通过第一个阶段。为了达到第三个阶段,要先通过第二个阶段,不能越过中间的阶段。我觉得很像打游戏,第一关必须到达一定的分数,才能通关进入第二关,如此已逐步升级。不能从第一关一跃到第三关。

自尊的发展就像小孩子学习走路。
一开始不知道走路是什么—>依赖外在的帮助,比如父母或是其他物件,迈开第一步开始学习走路—>开始自己独立走路,但是每一步都要自己关注走得对不对,走得很慢,跌跌撞撞的—>就像成人平时走路那样,都不用特别注意,自然而然地就能完成。

自尊的发展也很类似,会经历以下的阶段:

  • 没有自我感 (no sense of self): 一开始婴儿没有自我(self)的概念,分不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 依赖的自我感 (dependent sense of self):年幼时发展出自我感,但身心都依赖父母或是抚养人
  • 独立的自我感 (independent sense of self):青春期开始要独立,渴望听到自己的声音,要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情
  • 无条件的自我感 (Unconditional sense of self): 通常成年后会建立。就像我们不加思索就能走路,在这个阶段我们只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不会时常想到评价和比较。

虽然像走路一样,自尊的这个发展是个自然的过程,但是不排除各个阶段遇到阻碍而停止。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因为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师长和生长环境。

比如,成长在虐待和冷漠的家庭的人,从小得不到足够的认可。长大后需要得到补偿,容易变得特别需要认可。这时候如果,他能从好的心理治疗师或是一些人身上得到无条件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内化,那么就能进入独立型自尊的阶段。否者,有可能他一辈子都在寻找得到肯定。

又比如,如果青少年时期,周围的人害怕孩子因自己去努力而受苦,或是希望他们听话守规矩,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那么孩子就无法活出自我和建立独立型的自尊

对我来说,这段时间长了些。说来搞笑,教育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中读的是以军事化管理而著称的重点高中,被子要叠的像豆腐干,床边的墙壁连一幅图画都不可以贴,晨跑队列要整齐,人唯一的衡量标准是分数。这种环境下生活,还有什么自我可言。大学是填鸭式教育,记忆然后考试,或是关注以后如何就业。一直到香港读研究生,遇到了导师叫我们自己独立思考。每次遇到问题问他,他都会先问我是如何想的,很欢迎我和他讨论。在这个时候,我才慢慢地有了些独立的自我感。

在中国,有很多父母希望子女能代替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也有些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中心和重心,在孩子成年后,还事无巨细,管得很多,可谓是操碎了心。可实际上这样做却阻碍了孩子建立独立的自我。一把年纪了,还言必称“我妈说”的“乖乖牌”就是其中的一种。 很多婆媳矛盾真正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丈夫还没有发展出独立的自我。有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可是“孝顺”,“我们都是为你好”又让他们很纠结。豆瓣上有个名字很“惊悚”的小组——“父母皆祸害”,抛开这个让人觉得有些“大逆不道”的名字,组里面很多为人子女的吐槽也是让人感到相当无奈的。除却一些病态和畸形的父母,我认为很多父母的出发点真的是爱。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已成为很多家庭的痛,如何妥善的解决是值得人深思的一件事情。

Tal 再三强调,从依赖型自尊发展到无条件自尊需要很长的时间。马斯洛就曾说过,他没有见过45岁以下就自我实现的人。

(2) 从年幼起,这三个层次的自尊每一个人都有,只是程度(degree)不同而已,看哪一种占主导地位, 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哪怕是20岁的人,也会有体验无条件自尊的时候,只是程度少了些。另一方面,即使是那些自我实现的人,仍有残留的一丝丝独立型和依赖性自尊。这种自尊是不会彻底消失的,但它不会占主导地位。
Tal坦陈自己犯过错误,把依赖型自尊当做是坏的加以排斥,把独立型和无条件自尊当做好的而大力追求。结果他的依赖型自尊反而变得更强大了。因为依赖型自尊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连曼德拉和特瑞爱莎修女也不例外。如果能积极的接受(active acceptance) 天性,然后选择最合适的行动,它反而失去了威力。比如,在这篇笔记最后,你会看到“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喜欢这份幸福课的笔记,请顺手点击‘喜欢’”这句话,这就是小英依赖型自尊的一种表现微笑!我接受了自己的这种需求,如果有很多人点击,我当然会备受鼓舞。但是我选择不受它的主导,哪怕点击很少,我还是会选择写下去。

最后附上一个从扎西拉姆多多微博所看到的一个冷笑话,与上文提到的一个词有关: 小和尚问师父:“师父我们出家人可以用电子邮件吗?”师父说:“可以啊,只要不带附件。”大家都听懂了吗?

 

【小英版哈佛幸福课笔记】自尊篇 Self-esteem Part 5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喜欢这份幸福课的笔记,请顺手点击“喜欢”;也欢迎你把它通过QQ空间、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等与朋友分享(按钮见下面);关注智慧点心坊的微博或是邮件订阅,都可以让你及时获得文章和笔记更新的消息。你的每一份支持都对小英弥足珍贵,谢谢你


版权声明: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转载请注明以下信息
卢小英/文 来自智慧点心坊 (www.wisdomsnack.com)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snack.com/1227.html

Tag: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Protected by WP Anti Sp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