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音乐有一种魔力。
歌声和旋律可以抹去忧郁的薄雾,
照亮处于黑暗困顿的心灵,
唤醒内在的力量,
展现生命的美好。
这里列出了一部分我最喜欢的英文歌和大家共享,
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最能触动你心的英文歌。
一直觉得音乐有一种魔力。
歌声和旋律可以抹去忧郁的薄雾,
照亮处于黑暗困顿的心灵,
唤醒内在的力量,
展现生命的美好。
这里列出了一部分我最喜欢的英文歌和大家共享,
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最能触动你心的英文歌。
Paulo Coelho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个现实——梦想是有代价的。事实上他一早就通过智慧老人之口告诉少年“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必须付出代价的(every thing is life has its price)”。为了让少年理解,老人还特地向他要了十分之一的羊。
事实上在整个旅程中,少年除了学习到很多东西以外,还在一直不断地为梦想买单。他先后三次失去所有的财产,三度面临死亡的威胁。被偷、被抢、被暴打,不得不与心爱的少女分离。
Coelho 在一篇文章中说光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足够勇敢,能为之付出代价 (be brave enough to pay the price of it)。
本书为智慧点心坊108本英文经典心灵书籍读书笔记的第8本
简体和繁体译本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或《炼金术士》)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宝藏正在等待着他……可是很不幸地, 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按照该走的路— 快乐而且通向天命的路去走。 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条路充满危险, 因为他们这样认为, 所以世界果真就变得充满危险了。
Everyone on earth has a treasure that awaits him…But, unfortunately, very few follow the path laid out for them- the path to their Personal Legends, and to happiness. Most people see the world as a threatening place, and, because they do, the world turns out, indeed, to be a threatening place.
—Paulo Coelho (保罗·柯艾略)
前段时间网友珞珈小鬼推荐卡农,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个有关卡农的视频。这是我听过的最荡气回肠的卡农,虽然它是泰国潘婷广告片。如果广告都有如此水准,我倒是不介意天天看。
小英按:和一个朋友讨论两性关系,突然想起这篇旧文来了,贴在这里当是一种体验的分享。此文以妙妙英的网名写于2009年情人节,时隔几年重读对自己仍有一种提醒作用。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 “倾听”。
——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有些美妙的时刻只能在一个人的时候享有。
比如,在夜晚,一盏灯、一本书、一杯花茶,放些曲子,
声音轻轻地,若有若无,偶尔伴着窗外的虫鸣声。
又比如,索性关了灯,把曲子的声音放大些,然后盘坐在垫子上,
清风明月入怀,思绪跟着音乐在不同的时空飘荡。
听英国作家Nigel Marsh的TED演讲“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他这句话特别有同感:
在现实社会中,成千上万的人在寂静绝望的生活中煎熬。他们长时间努力地做一份自己痛恨的工作,只是为了购买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他们并不真正需要,只是用来博得自己不喜欢之人的好感。
There are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ople out there leading lives of quiet, screaming desperation, where they work long, hard hours at jobs they hate to enable them to buy things they don’t need to impress people they don’t like.
“应该(should)”在Louise眼中是最具有破坏力的词,每次我们使用的时候,其实就在说自己错了。因为有一张长长的“应该”清单,所以我们经常批评和攻击自己。如果用“可以(could)”这个词来代替,就会多一份选择的权力。
书中的一个练习也很好玩。先写下5句以“我应该”开头的句子,然后每读一句,就问自己“为什么?”然后把这5句话的开头从“我应该”改成“如果我真得很想做的话,我可以”。有没有会感受到一种力量的转变?
本书为智慧点心坊108本英文经典心灵书籍读书笔记的第7本
简体和繁体译本分别为《生命的重建》和《创造生命的奇迹》
爱是一剂神奇的药,‘爱自己’会让我们生命出现奇迹。
Love is the miracle cure. Loving ourselves works miracles in our lives.
—Louise Hay (露易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