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心坊: 点亮和滋养心灵!

Wisdom Snack: Igniting & nourishing the soul!原创心灵驿站!

“身体化”的中国人

就像鱼在一个水域呆久了,就感觉不到水的温度、盐度以及PH值等因素的作用,当人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久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自省力,跳出文化的制约来看自己,就很难觉察文化对于人生的重大影响。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学者孙隆基的文章还有他的书籍《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时,心情可谓五味杂陈。也许他的观点有时太过偏激和尖锐,但是他对于国人的很多特征的揭示是相当精确的。尤其是他所提到的国人的“身体化”观点可谓鞭辟入里。下面的引言除非说明,皆为孙隆基所言:

1. 中国人的 “个体”是一个“身”,不是一“灵魂”

中国的知识阶层有一点局限的超越倾向,那就是‘救天下’或‘救国’的观念。然而,即使是这个阶层,也只是一小部分人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如果连士大夫亦如是,那么老百姓只有‘福,禄、寿’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三者都只是在这个世俗中的‘拯救’。‘寿’就是在这个世界中的长生,因此完全是一种‘身体化’的理想。‘禄’就是亭尽富贵荣华。至于‘福’则是享受天伦之乐,尤其在颐养天年时享受儿女的照顾,更可以说是‘有福气’。这种完全在这个世俗中获‘拯救’的方式,使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形而下’的民族。

回慈溪老家的时候,有次在外吃饭,碰到一个多年未见的妈妈的老同事。他看到我迎面就抛来一叠的问题:

什么大学毕业,学历是多少?
做什么工作?在哪里?
一年收入有多少?
结婚了吗?
有孩子了吗?
老公是干什么的?
房子买在哪里?
……

所幸我被这么一大堆严重没有“心理疆界”的问题轰炸得脑袋嗡嗡发晕之际,他开始洋洋自得,滔滔不绝讲起她女儿做了公务员,一年收入有多少,何时生了孩子,女婿也是公务员,买了2套房子……

虽然这位大叔的例子有些夸张,但是我切身的感受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20,30多岁的人,在现实中国走到哪里,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人们最关心你,最常问的八九不离十是:找对象、结婚、孩子、工作这几个方面。对女性,结婚和生孩子可谓重中之重,没有完成任务的女人常被视为不正常和废材,是“剩女、剩斗士、败犬”。高学历的女性尤其是女博士常被大众妖魔化,特别从“性”的方面予以矮化,被称为“灭绝师太、第三种人”。基本上没有人会问一个人尤其是女性:

你过得快乐吗?
你的潜能得到发挥了吗?
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活着为了什么?
爱是什么?
生命究竟是什么?

2. 没有个体 “灵魂”观念

在中国这个没有个体‘灵魂’观念的文化中,个人所着眼的只是在社群照顾下之‘安身’与‘安心’,而且,不论是‘身’或‘心’,都希望能够找到最好的寄托。

积极心理学家Tal Ben-Shahar 在幸福课谈到独立型自尊的时候,曾提到了一个“分化(differentiation)” 的理念:

分化是当你情感和/或身体上与别人紧密联系——尤其是当这些人对你日益重要——的时候,维持自我的能力。当爱人、朋友和家人向你施压要你同意和顺从时,分化使你能坚持走自己的路。分化好的人能同意他人,同时又没有‘失去自己’的感觉,他们也能不同意他人,并且不会感到被疏远和难受。
Differentiation is your ability to maintain your sense of self when you are emotionally and/or physically close to others—especially as they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you.  Differentiation permits you to maintain your own course when lovers, friends, and family pressure you to agree and conform. Well-differentiated people can agree without feeling like they’re ‘losing themselves,’ and can disagree without feeling alienated and embittered.

我认为多数国人没有健全的自我,因为其中缺乏这个分化的过程。

在中国,有很多父母希望子女能代替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也有些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中心和重心,在孩子成年后,还事无巨细,管得很多,可谓是操碎了心。可实际上这样做却阻碍了孩子建立独立的自我。一把年纪了,还言必称“我妈说”的“乖乖牌”就是其中的一种。 很多婆媳矛盾真正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丈夫还没有发展出独立的自我。有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可是“孝顺”,“我们都是为你好”又让他们很纠结。

曾在一个汽车站看到一句大大标语:一切为了孩子!

咋一看,充满了爱和奉献精神,但细究下去其中的意味却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冷战。肩负那么多人的付出和奉献,这些孩子该会多累呀!如同两性关系中,如果一方活着全然是为了另一方,这种爱其实暗暗含着一种用胡因梦所形容的“不易察觉的掌控性和需求”,“里面充满着渴求与期待,如果周遭的人不符合我们投射出来的标准或预期,就会产生失望和挫败感”,到时候付出“爱”的人可能会像一首老歌所唱的那样哀怨:

我曾用心的来爱着你
为何不见你对我用真情

这其实不是无我和无私!

因为自我不健全,那更谈不上“心理疆界”的概念了。本着“我为你好”或是好奇心随意干涉或是询问别人的隐私是一件最普遍不过的事情了,以至于大家认为是如此的理所当然。

这些情况在扯碎一地鸡毛的家庭电视剧中不断上演,戏虽假,却映射出部分现实的情况。还有网上日日可见的很多匪夷所思的奇葩新闻,细究下去,也与缺乏完整的自我息息相关。

3. 男女婚嫁却有沦于买卖式的倾向

从中国人的男女关系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现实感。一般来说,男女关系可以是只为了婚嫁,也可以是纯粹浪漫的,自然也可以是两者的混合。在世界各地,如果双方论及婚嫁,除了两情相悦,都会或多或少考虑到 ‘安身’与‘安心’的因素,问题只在一个比重。一般来说,中国文化对安身’与‘安心’的强调是压倒性的,并且还以‘非性化’的方式将人的青春阶段铲除掉,因此,浪漫倾向的男女关系就较少出现。

即使在浓厚的人情味气氛之中,男女婚嫁却有沦于买卖式的倾向,那就是讲究‘门当户对’……至连国内人士也称这种婚嫁为‘一张价目表’。

这种现象在目前层出不穷的相亲类电视节目的流行中可见一斑。“宁坐宝马车里哭,不坐自行车上笑”是物化的女性赤裸裸的宣言。

更为荒唐的是,经常可见父母代儿女相亲的新闻,他们设摊把儿女的简历像商品说明书一下摆出来,寻找“门当户对”的对象。把这当做是关心和爱子女的一种表达方式,认为只有子女结了婚,生了孩子,他们的任务才算完成,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弄得很多年轻人吐槽逢年过节回老家见父母,简直是如临大敌,心累无力的得很。

4. “少年老成化”与 “成人儿童化”

孙隆基认为“少年的老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两种导向交织,铲除了中国人的青春。“少年的老人化”让人很年轻的时候就抛弃梦想,现实化,迅速投入到“安身竞赛”中;而另一方面因为在青春期没有机会散发活力和性的吸引力,使得成人情感上仍旧幼稚,即“成人儿童化”。

这也是没有机会形成健全自我的原因,也为男女关系物化,缺乏真实的浪漫情怀和爱无能埋下了伏笔。在成人世界里,身体和性虽然日益开放,但两性间真正的爱与情谊却是那么稀有。

前段时间我转载的一篇《太多人从未有过青春 中国人惯用年龄胁迫女性》,讲得就是这种状态:

大学一毕业即成中年人,中国人的青春很短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的生活轨迹是“未大先衰”,“未老先衰”。为了高考,我们可以压抑爱好、全盘接受标准答案;为了赚更多钱,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最痛恨的人——而这些,都很有可能是我们在15岁-25岁时做的事,在我们拥有最年轻的身体的时候。

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成书于80年代。这些年经济虽然发展了,可是这种“身体化”的文化结构却依然未变,并继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以上是我作为国人的一员,读完后的一些感想,仅供大家参考。我想了解了这些文化的因素也有助于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

延伸阅读:

孙隆基:缺乏超越和拯救——中国人的生活意向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你邮件订阅,关注智慧点心坊的微博(新浪腾讯)和豆瓣,或是请小英吃饭

版权声明: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转载请注明以下信息
卢小英/文 来自智慧点心坊 (www.wisdomsnack.com)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snack.com/1781.html

Category: 中国文化
  • cirisheyue says:

    一切为了孩子!真的好沉重啊,反过来,但孩子做不到“一切为了父母”的时候,他们的心是否不得不被重重的愧疚沉沉地压住?写得太好了,向小英致敬!

    2013 年 09 月 27 日 at 09:21
    • 小英的智慧点心坊 says:

      是呀,当完善自我与父母的期望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些深爱父母的孩子内心真得很煎熬。谢谢你的喜欢!

      2013 年 09 月 28 日 at 21:46
  • mikead says:

    出来后对“身体化的中国人”感受很深,特别是住在这个有着教会之城的阿德,和当地人交往越多,越能发现这个,我想这可能也属于柏杨所提到的酱缸文化的一部份

    2013 年 09 月 28 日 at 06:27
    • 小英的智慧点心坊 says:

      嗯,在外的人想必更有感受。如果中国多些整合哲学家Ken Wilber所说的“个人意识到达世界中心”的人,是能以全体人类的胸襟,在兼容自己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进行超越。而不是目前一些中国文化推动者,动不动提到现代的问题是由于文化断层,我们的祖先有多优秀,恨不得整个社会能穿越到古代。

      2013 年 09 月 29 日 at 09:51
  • carolyn_f says:

    确实很精辟地概括了周围环境中一些情境的深层次原因,不过作为不得不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人,在了解之余也想知道是否有个人从环境中突围的方法?

    2013 年 09 月 29 日 at 11:31
    • 小英的智慧点心坊 says:

      写此文的初衷是分享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力,从而加深自我了解。我的想法是从自身做起,学习并实践,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做多少是多少,如同甘地所说的“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我个人建这个网站,写文章,推荐好书,就是在这方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但这不是件容易的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大家一起努力吧!

      2013 年 09 月 29 日 at 20:36
  • 伊洛 says:

    最近有感于父母因为中国家长式的“爱”而给妹妹带来极大的苦恼。尽管我和家人说了很多道理,但是两代人之间的思想鸿沟真的无法跨越:他们总是在无比庞大的社会惯性的挟持下,给子女(尤其是女儿)施以巨大的婚姻压力,看似在为子女追求幸福,实际上却总是适得其反。有时候适当的放手才是更伟大的爱!

    2014 年 06 月 24 日 at 15:09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Protected by WP Anti Sp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