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心灵朋友,
你好!
今天想和你聊聊一个话题—碰到讨厌的人,该怎么办?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些和我们气场不太对盘的人,这是件挺不舒服的事情,只要对方在场,仿佛整个空间气氛都变得沉重起来。
当这些人是和我们是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路人,那很好办,眼不见为净了。可如果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那该怎么办?
亲爱的心灵朋友,
你好!
今天想和你聊聊一个话题—碰到讨厌的人,该怎么办?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些和我们气场不太对盘的人,这是件挺不舒服的事情,只要对方在场,仿佛整个空间气氛都变得沉重起来。
当这些人是和我们是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路人,那很好办,眼不见为净了。可如果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那该怎么办?
本书为智慧点心坊108本英文经典心灵书籍读书笔记的第12本,属于积极心理学&哈佛幸福课系列。简繁体中文译本分别为《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讓你感覺更好: 憂鬱的認知治療法》
你的认知就是你每时每刻(包括此刻)看待事物的方式。这些想法在你脑海中自动滚动,通常会对你的感受造成巨大的影响。
Your cognitions are the way you are thinking about things at any moment,including this very moment. These thoughts scroll across your mind automatically and often have a huge impact on how you feel.
~David Burns
应该没有人会反对这一点,当人在遇到挫折、失落和失去的时候,难免会情绪低落甚至悲伤好一阵子。这是人类一种很正常的反应,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多数人会逐渐好起来。但是有些人却因此一蹶不振,情绪持续低落很长一段时间,仿佛陷入了一个灰色的沼泽地,迟迟走不出来了。这种慢性的情绪低落,心理学上称为心境恶劣障碍症(dysthymic disorder);程度严重些,符合一定诊断标准的则称为抑郁症(depression)。这种持久的情绪低落俨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病,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
为何对这些人来说,忧郁的感觉会如此挥之不去呢?认知心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
本文为【哈佛幸福课推荐书】—Feeling Good 读书笔记之一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完成一件事情,正感到有些高兴的时候,脑中会有声音出现:“这个不算什么,只是一件小事而已,谁都可以做的”或是“这有什么呀,谁谁谁做得比你好多了”,这么一想,刚刚有的那点愉悦的成就感就荡然无存了,甚至心情还会因此变得暗淡点呢。
在认知心理学家,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一书作者David Burns看来,这种老是有“这不算数(it doesn’t count)”方式来贬损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导致持续自我无价值感,心情抑郁的一个重要的思维定势。在书中他例举的与抑郁病人的谈话中,多次可以看到这些处于抑郁的人,常有这种想法。难怪在他们眼中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失败者,因为所有他们做过的有价值的事情都被其以这种方式给否定掉了。
本文为【哈佛幸福课推荐书】—Learnd Optimism 读书笔记之三
有些动物,象牛、羊,会把吃下去的半消化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这种行为称为反刍(rumination)。人虽不似动物反刍食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在脑中反复琢磨一件令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或是场景,去分析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企图找到解决的反方法。比如,“为什么我这么不快乐”,“他说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形象地将这种强制性的分析也叫做反刍(rumination),又叫多虑(overthinking),反复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做反刍者。我觉得这有点象们中国人常说的“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