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心坊: 点亮和滋养心灵!

Wisdom Snack: Igniting & nourishing the soul!原创心灵驿站!

Day 9 无心之过与宽恕

亲爱的心灵朋友,

你好!

我一直以为自己不太会伤害到别人,但是显然这种想法是过于简单了。曾经我对一位朋友开了个玩笑,但是没有想到踩到了对方的情绪按钮,令其很受伤,而我了解后非常难过。

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原生家庭差异、种族差异、个人经历差异。有时你一句不经意的话,却让另一个人恼怒或受伤,互相理解好难!难怪会产生这么多的误解和冲突。

学会宽恕的一个途径就是意识到,自己也会在无意间伤害到他人,构成无心之过。

Continue reading

Day 3 梭罗和林逋的爱情

亲爱的心灵朋友,

你好!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我怎么把19世纪的美国人和中国宋人,这两个朝风牛马不相及的人相提并论。那是因为我觉得这两个人某些地方有类似之处。

先说梭罗,他终生未婚,而且也未见有什么亲密的伴侣。仿佛爱情在他的字典是不存在的。但我在《瓦尔登湖》的中文序和《梭罗日记》中了解到,他在年轻时爱过一个少女,还为她写下了“除了更深地去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爱”这样热烈的诗句。很不巧地,他哥哥也喜欢这个女孩子。于是兄弟因为变成情敌关系而出现了嫌隙。最后女孩先后拒绝了这两兄弟而另嫁了。更惨的是,他哥哥因为一件意外的小事竟然魂归西天了。这些重重打击了梭罗,他病了足足三个月才慢慢恢复。

Continue reading

心理坑洞、渴求与爱

卢小英/文

同样是奋斗和努力,动机不同,其后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当一个人与真实的自己(本体)有联结的时候,努力是为了表达和实现自己的使命,让自己恰如其分的成为宇宙这匹绸缎中的一根线,感受到一种生命的丰富和圆满;当一个人与真实的自己某些品质失去联系的时候,努力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肯定和认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超个人心理学家阿玛斯(A.H. Almaas)所说的“坑洞理论”(the Theory of Holes)指的是第二种情况。他认为:

坑洞指的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从最根本上来看,我们真正丧失的其实是我们对本体的觉察。如果无法察觉到我们的本体,它就会停止显现,然后我们就会感到匮乏不足。因此,坑洞指的就是我们本体的某个部分不见了。这可能意味着某种本体的品质不见了,譬如爱、价值感、与人联结的能力、力量等等。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觉察到本体的某些部分,但并不意味它们从此消失了;它们从来不会消失踪影的,你只不过是和它们断了联系。……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

Continue reading

#107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爱的五种语言 (下)

#107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爱的五种语言 (上)

6. 爱是提出请求,而非要求

爱是提出请求,而非要求。若我要求我的配偶,我就变成了父亲或母亲,而她则成了孩子。
Love makes requests, not demands. When I demand things from my spouse, I become a parent and she the child.

提出请求肯定了对方的价值和能力,并允许其有选择的权利,是一种引导;而提出要求,会让对方觉得被贬低,被胁迫,哪怕最后依从了要求,也不太可能是爱的表示,而是为惧怕、愧疚等情绪所驱动。

对于越亲密的人,我们常常说话反而越不客气,但这样做会抹去关系的亲密性。

“今天我整理了一天的房间,你只洗一下碗会累着呀?”
“我有些累了,你可不可以帮我洗一下碗?”
这两句话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很不同?

Continue reading

#107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爱的五种语言 (上)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本书为智慧点心坊108本心灵书的旅程第107本

简体译本为《爱的五种语言

如果,配偶不了解我们爱的‘母语’,我们就不能依赖它;如果,我们要他或她感觉到我们传达的爱,我们就须以他或她的爱的语言来表达。
We cannot rely on our native tongue if our spouse does not understand it. If we want him/her to feel the love we are trying to communicate, we must express it in his or her primary love language.

在超市购物,背景音乐是一个哀怨的男声在那里唱着“我感动天,感动地,怎么感动不了你……” 多么的哀怨呀! 我心中不由暗笑:“什么逻辑呀,怎么这么的自作多情!”但是转念一想,可不是,有时我们自以为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在爱自己的伴侣,但是让人憋屈的是,对方不仅没有一丝感动,还竟然会没有良心地说感受不到爱。这真是六月飞雪的窦娥冤呐!相对而言,有时我们会觉得伴侣在自己的身上没有费心思,倍受冷遇,于是开始怀疑自己不再被爱了。但是在争吵中如实相告的时候,对方也会有一脸的惊诧和受伤的神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呀?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本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爱的五种语言》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作者Dr. Gary Chapman是美国著名的婚姻辅导专家。他认为,如同世界各地的人讲着不同的语言那样,人们也说着不同的爱的语言。每个人从小的成长经历,让他有一种主要的爱的语言,就像我们的母语。如果两个母语不同的人在一起的话,双方又不懂对方的语言,那么仅靠肢体和表情来做有限的交流,势必很容易产生误会和隔阂。在爱的表达和接受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Chapman经过30年的婚姻咨询,发现 “使一个人感觉到被爱的事物,并不一定能让另一个人感觉到被爱。”这让他思考,那些觉得自己不被爱的人,究竟想要什么。他发现这些人的回答可以分为五类,他称之为爱的五种语言:

Continue reading

以爱情为名,追问生命——读小说《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

花了一个下午,看完了心理咨询师荣伟玲的小说《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这不是一本爱情小说,虽然它的以爱情为名,爱情是小说主人公苏黎心灵成长和疗愈所经过的途径,通过爱情,她要问的是人生,是生命。

这本书会搅动人的心灵,如作者自己所言“你从来不注视心灵,则可以糊涂过一生;如果你翻动它了,就要给它一个答案。”。如果你现在生活得安安乐乐的,只想拿本小说来消遣一下,那么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的为好。因为这本书中抛出的很多问题,会让你不安,或者会觉得“无聊,吃饱了撑着,想那么多干什么?”如果你的人生经历过痛苦和迷惘,如果你是像我这种没有停止过对生命追问的人,那么这本书会向你展现一个真诚的灵魂从迷惘疼痛走向疗愈的过程。

Continue reading

过早的认知承诺——不易察觉的心理定势

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s

本文为【哈佛幸福课推荐书】Mindfulness 读书笔记之三

Mindfulness这本书中,Langer所提出的“过早的认知承诺”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当我们第一次接触一些事物的时候,可能以为它们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没有对它们进行认真的考虑。殊不知,对这些事物的第一印象就此在我们脑中扎根下来了。下一次当相似的信息,如味道或声音,出现的时候,哪怕这次是与我们相关,我们却往往根据之前的第一印象形成观点,而不会去反思第一印象的准确性。由于我们对这类思维定势(mindset) 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所以它们被称为过早的认知承诺(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s, 简称PCC’s)。很多PCC’s在年幼的时候就养成了,就像一张张陈旧的照片,储存在我们脑中,给我们日后的人生体验带来不易察觉却重大的影响。

Continue reading

【小英版哈佛幸福课笔记】自尊篇 Self-esteem Part 5

【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independent】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达到独立型自尊呢?保持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有什么不好呢?这样做简单省事多了,不用那么辛苦。Tal 举出了三大方面的原因来阐述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

  • 道德行为 (moral behavior)

史上最可怕的暴行是由那些服从权威者或是种族主义者所犯下的。

conformity

依赖型自尊越高的人越容易服从权威。因为这些人自我不够强大,特别需要外在的赞扬来肯定自己。来自一个有魅力的权威和领导的赞扬对他们会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需要不停地获得群体的赞扬,就更可能遵循群体的做法。心理学上著名的Milgram实验(视频)和Asch的实验,分别证实了这两点。

Continue reading

倾听就是爱

 

小英按:和一个朋友讨论两性关系,突然想起这篇旧文来了,贴在这里当是一种体验的分享。此文以妙妙英的网名写于2009年情人节,时隔几年重读对自己仍有一种提醒作用。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 “倾听”。

                                                ——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