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心坊: 点亮和滋养心灵!

Wisdom Snack: Igniting & nourishing the soul!原创心灵驿站!

爱她(他),就让她(他)做自己—看《克莱默夫妇》

克莱默夫妇

1979年的老片了,两个老戏骨Dustin Hoffman和Meryl Streep 还如此年轻,但演技已经不凡。加上个可爱灵动的小演员Justin Henry的出色表演,人物间的互动充满了的张力。温暖、细腻的爱在这些张力间来回的流动,好多次都让我酸了鼻子,湿了眼睛。

影片一开始,色调和灯光渲染出一种很压抑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克莱默夫人Joanna和儿子Billy惜别后,痛苦的告诉克莱默先生Ted,他的要求她做不到,如果不离去,她甚至会跳楼自杀。观者心中有个疑问?究竟是什么让Joanna如此痛苦,而不得不抛夫弃子?

随着故事的展开,从Ted和邻居的谈话中,和儿子的谈话中,以及Joanna在法庭上的陈述中,答案慢慢地浮现出来。Ted开始很愤怒,觉得Joanna无理取闹,以为只是一种女权主义的可笑行为,到后来的非常震惊。再到后来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才慢慢的觉醒。如同他告诉孩子的

我想你妈妈离开的原因,是因为一直以来,我要她成为某种样子的人,变成我想要的那种太太。但是她不是那样的人,她就不是那样的人。现在我仔细想想,她努力了很久要让我幸福,当她做不到时,她想和我谈,但我没在听,因为我太忙了,我只想着自己的事。我以为只要我幸福,她就会幸福。但是她的内心深处,非常悲伤。

不能说Joanna不爱丈夫,只是当一个人不能做他/她自己的时候,而是要努力成为爱人要求的样子的时候,痛苦的产生是必然的。如同穿一双不合脚的鞋子,哪怕外面再好看,里面可能已经皮开肉绽,步步都是痛了。

开头出现的Billy 的卧室,我看到了墙上,衣柜上都画满了蓝天白云,不由得感叹:“这对父母好有才,好有创意。”在结局的地方,才知道这是Joanna的杰作。除了她对孩子深深的爱,她的才华亦可见一斑。这样一个女人,曾在女仕杂志设计部门工作,在婚后她变成了孩子的妈妈和克莱默夫人,那么她自己在哪里?她曾无数次希望Ted能够明白她的恐惧和痛苦,只是Ted不能理解。她心里痛苦的呐喊,渴望做自己的呼声,到了Ted那里,都变成了无声。因为Ted不愿意听,他的自我的意愿像是消声器,将那些妻子发出的渴望沟通的爱的SOS通通化掉。也许有人会觉得是因为Ted工作太忙,忽略了家庭。我觉得不仅于此,还在于Ted以“忽略”的方式,抑制了Joanna的“做自己”。

在Joanna选择了出走,疗愈自己,做了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她才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好过。Ted在经历Joanna出走的shock后,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也慢慢的明白了这一些。如同邻居告诉Joanna的,他变了。他与她之间,不是没有爱,而是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结局是开放式的,Joanna说她意识到“这里”才是孩子的家。其实,我觉得在她心中,“这里”何尝不是她心中的家呢。她已在做自己,他已明白,懂得照顾孩子,顾及她的感受。他们都爱孩子,爱对方。复合的话,亲密关系会有质的飞跃。

让我引用托马斯·默顿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爱始于让我们所爱的人完美地做他们自己,而不是让他们扭曲以符合我们自己的想象。

这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提醒。我们有没有让我们的伴侣做他/她自己?有时候,我们的痛苦和对方的痛苦,是不是因为我们要求对方来迎合我们的需求引起的呢?

 

中文配音的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2YFiAWROXo/?fr=rec1


小英按:此文写于2010年,以妙妙英的网名发表在以前的博客,偶然读到,还是很喜欢。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算是【周末电影】的第一部。

Category: 电影人生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

Protected by WP Anti Sp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