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哈佛幸福课推荐书】Mindfulness 读书笔记之二
Langer认为我们是在以概念的方式体验着生活和现实。小到花瓶的名称和一个人的身份,大到种族、宗教和体制,都被我们分类,贴上标签。这样做能让我们觉得世界有秩序,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确定感。比如,我们把动物分成了宠物和家禽,能够像家人一样对待前者,却毫无挣扎地吃掉后者。
我们制造出了这些分类和标签后,常常会忘记它们只是概念而不是现实。当我们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运用这些分类和标签就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成了它们的牺牲品,进入了mindlessness的状态。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Langer认为我们应该针对新的情况采用新的分类,并且对过去那些我们没有认真考虑就接受了的分类进行重新的评估,这才是mindful的人会做的事情。
上面的说法可能有些抽象,我举几个列子,大家就能了解了。
木板和门的故事
有人告诉你,他正在参加一个寻宝游戏,需要一块一定大小的木板,如果你能给他,将会得到1万美元的答谢。你看看家里,苦思冥想也找不到这样一块木板。第二天无意间看到别人家里一块还没有制作完的门板,你突然意识到家里的门拆下来不就正好是一块很符合要求的木板吗? 怎么就想不到呢?
这是书中的一个故事,从中大家可以看到,如果一旦我们把一些事情归类后(木板归为“门”),当新的情况出现的时候(需要木板),无意识的遵守旧有的分类模式,让我们再也看不到事物原有的其他可能性(作为门的木板仍旧可以当木板用)。这种思维的僵化对创造和创新尤为不利。
爱批评的老师
比如小时候,有个老师很喜欢批评你,你就觉得她很不喜欢自己。长大了回想起来,这是一个不喜欢我的老师。但是其实也有很多别的可能性,比如她很喜欢你,希望你进步大一些,所以常关注你,给你指出缺点。
Langer 认为:
除非是为了做心理治疗或是解决危机,我们很少会对过去进行重新分类。为了合理化当前的处境或是抱怨,我们也许会时不时调用过去的种种片段。但是我们很少会改变原先的看待事件的方式或印象。
Without psychotherapy or a crisis as motivation, the past is rarely recategorized. We might from time to time call upon different episodes from the past to justify a present situation or grievance, but it rarely occurs to us to change the way the events or impressions were initially stored.
也就是说对于过去的事情,一旦我们给它归类贴上标签,以后回忆起来,它的属性通常不会发生变化。比如过去认为“老师不喜欢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如此。
Langer的这个观点非常有洞见。我们常说过去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无可挽回,就让它去。但是有没有可能其实我们认为的“过去”并不是真正的事实,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给予更多的诠释,有助于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过去。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改变“过去”,很多心理治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疗愈的效果。
当我们对过去的一些事耿耿于怀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当时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不喜欢北京& 桔子的故事
我们对事物的许多成见是建立在过于笼统的分类(global categories)上的,如果能将这些事物分得具体化一些,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不喜欢北京,但再仔细的分下去,其实我不喜欢的是北京干燥的天气,对于它的文化背景我还是非常喜欢和向往的。下次我如果再去北京,只要做好保湿,就能让我更好地享受在那里的时光了。
将事物分类具体化,还可以有效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达到双赢。心理学家黄维仁讲过一个桔子的故事:家里有个桔子,姐姐和弟弟都要,结果吵起来了。细究下去,原来弟弟是想吃桔子肉,姐姐想用桔子皮做一盏桔子灯。如能具体化各自真正的需求,就皆大欢喜了。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喜欢这份读书笔记,请顺手点击“喜欢”;也欢迎你把它通过QQ空间、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等与朋友分享(按钮见下面);关注智慧点心坊的微博或是邮件订阅,都可以让你及时获得文章和笔记更新的消息。你的每一份支持都对小英弥足珍贵,谢谢你 !
版权声明: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转载请注明以下信息
卢小英/文 来自智慧点心坊 (www.wisdomsnack.com)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snack.com/1275.html
笑话据点 says:
多更新,要不然还以为您老人家去保卫钓鱼岛了呢